2023年夏天,汶川地震中的“敬礼娃娃”郎铮以高考63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消息一出,有人惊叹他在四川考生中排名前30,实至名归;也有人质疑是否有特殊照顾。
郎铮的高分背后,隐藏着三个重要因素。首先,他的分数在四川这个高考大省中排名前30,意味着每2万人里只有1个能站上这个位置。其次,北大近年在四川文科录取线约为630分左右,郎铮的成绩不仅达标,还超出不少。
郎铮的成长经历锻造了他的心理韧性。他3岁时曾被埋废墟20小时,左臂险些截肢;初中时数学成绩一度不及格,自嘲为“学渣”;高考前三个月严重失眠,靠打篮球和发呆硬扛压力。这些经历锻炼了他“死磕到底”的毅力,班主任曾说:“他一旦认定目标,就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郎铮的书架上既有《二十四史》也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给救过自己的解放军发节日短信,连续10年为逝去的摄影师杨卫华扫墓。在大运会开幕式上高举火炬时,他想的是“传递希望”。这些细节显示了他对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理解,这种素质是顶尖高校看重的。
郎铮的家庭教育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公务员,外公外婆带他长大。他们给予郎铮的是“温柔而坚定”的陪伴。初中考砸时,父母陪他分析原因;失眠焦虑时,父亲用篮球帮他释放压力;面对网暴,家人只说:“按你的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