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普通食品不得宣称具有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消费者需提高警惕,保护自身健康与合法权益。
近期媒体曝光了多起网购平台不法商家将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甚至声称鱼油、代用茶、蓝莓、氨糖软骨素、红曲胶囊等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效的情况。部分网红产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腹泻、心慌等不良反应。此类违法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有严格区分。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并实行严格的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标注“蓝帽子”标识。而普通食品是指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广告法也禁止食品广告宣传治疗作用或使用医疗用语。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性能、功能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任何未取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禁止宣称任何保健或治疗功效。
保健食品与药品也有明确界限。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药品则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规定。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不法商家为兜售普通食品,常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其具有保健功能或功效。在销售环节,如口头宣讲、微信群、宣传册、直播间话术中,大肆进行违规功效宣传,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等概念。同时,不法商家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或宣传其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利用消费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通过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超出规定范围宣称保健食品功效显著甚至可以治疗疾病。消费者应充分评估自身健康状态,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轻信宣传、盲目选购保健食品,贻误治疗时机。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批准文号,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产品注册备案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网上选购保健食品应通过正规电商平台,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等推销信息。线下选购保健食品应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单位购买,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