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口腔护理消费热度不断增高,消费者对美白、去渍等功效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尽管2023年《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后行业监管趋严,但网络平台上仍存在色剂伪装美白、械字号产品“擦边”销售、儿童牙膏成分标注模糊等问题。
去年,新华网针对高价牙膏与功效宣称混乱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助力推动市场规范化发展。此次新华网继续跟踪牙膏市场,推出“牙膏乱象再调查”,聚焦广告宣称与产品标准的不规范问题,揭示功效型牙膏背后的真相。
随着审美观念的升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口腔美容逐渐成为消费热点,牙齿美白市场发展尤为迅猛。根据贝哲斯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牙齿美白市场规模预计达66亿美元,到2032年将增至102亿美元。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声称具有神奇效果的美白牙膏广告,从“一天去黄”到“三天美白”,这些广告语似乎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快速解决牙齿问题的捷径。然而,这些宣称真的能实现吗?
在电商平台,一些大牌美白牙膏的广告页面大多强调美白效果,甚至使用“美白天花板”“洗牙十次不如刷它一次”等字眼。这些美白牙膏产品的详情介绍页面往往配有美白牙齿前后对比图,令人难以抗拒。例如,参半专研清新美白牙膏在其产品页面中声称其产品含有“色修因子”和“吸色因子”,可以吸色、锁白。但实际上,“色修因子”是指其成分表中的三种着色剂,通过改变黄蓝颜色饱和度来提高主观的美白感觉和满意度,并非去除污渍或改变牙齿本色。“吸色因子”则是焦磷酸二氢二钠,其作用是清洁、去除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