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整整两年。在特朗普的压力下,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埃及举行了新一轮谈判。这场已被一些学者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冲突,没有胜利者,只有一片狼藉的得失棋盘。
从军事层面来看,以色列无疑是强势方。不仅重创了哈马斯及其主要支持力量,还占领了加沙大片土地。以军最大的胜利是击垮了由伊朗带领的“抵抗之弧”。这个“抵抗之弧”成员中,黎巴嫩真主党遭严重削弱;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被推翻;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已退出冲突;就连伊朗本身,也在以色列的空袭与暗杀中损失惨重。目前仍在军事上活跃支持哈马斯的,仅剩也门的胡塞武装。
然而,以色列的“赢”背后有巨大的局限。以军倾尽全力,耗时两年,却未能彻底肃清哈马斯,也未能实现“解救全部人质”的核心目标,其陆军战斗力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军事上的“小赢”无法掩盖道义和国际形象上的“大输”。
在本轮巴以冲突之前,以色列凭借“二战受害者”的历史叙事深入人心,在西方拥有广泛支持。但两年冲突下来,以军在加沙所作所为,使其“历史红利”基本被消耗殆尽。欧洲整体民意从支持以色列转向支持巴勒斯坦,美国国内批评以色列的声音也日益高涨。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乘坐支援加沙船队两次前往加沙被抓,欧洲多地爆发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正是民意转变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