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雨中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游客们有些慌乱。但很快,他们发现景区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发放免费雨衣,这些雨衣厚实且可重复使用。一位游客惊讶地说:“清园发的雨衣看着像一次性的,但实际上不是,用完收起来能用很多次。”
这并非个例。河南多个景区在国庆中秋假期展现了惊人的“格局”。清明上河园准备了50万件免费雨衣,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解释:“下雨为顾客发放雨衣,提供必要的帮助是应该的。”没有刻意印LOGO,没有宣传噱头,只是真诚服务。
更让人惊叹的是价格对比。有游客在万岁山武侠城门口花10元从小贩手中买了雨衣,走到景区门口却发现游客中心只卖7元。景区内的价格竟比外面还低,这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
放眼全国,这种“花式宠游客”的服务比比皆是。河南老君山推出“一元午餐”,玉米、红薯、鸡蛋仅需一元,无限畅吃。青岛崂山风景区志愿者为游客送上热水、姜汤、雨伞和雨衣,温暖了雨中疲惫的身心。四川广元剑门关游客中心成了“临时之家”,为没订到房的游客提供住宿。长沙天心区五一商圈行李免费寄存,志愿者细致地使用“编号手环+行李护照”双重核对,还送上芝麻豆子茶,提供充电服务。
这些服务看似小事,却让旅行体验完全不同。曾经,旅游文章总教我们如何避免“坑”,如何防宰。如今,故事正在改写。景区不再只是风景的展示者,更是温度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