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挥动关税大棒:美欧15%协议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全球贸易变局
当特朗普与冯德莱恩在苏格兰特恩贝里高尔夫球场握手时,一场震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协议正式落地——美国将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欧盟则承诺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及军事装备订单。这场被特朗普称为“史上最大贸易协议”的谈判,实则是关税大棒与利益交换的精密博弈,其影响远超美欧双边范畴。
15%的税率看似低于特朗普此前威胁的30%,却远高于欧盟期望的10%基准线。这一数字的敲定,暴露出欧盟在能源依赖与产业保护间的艰难权衡:冯德莱恩坦言,欧盟对俄液化天然气依赖迫使其接受美国能源捆绑,而德国汽车业关税从27.5%降至15%的“减半”承诺,实则是用能源市场换取传统产业喘息空间。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明确钢铁铝关税维持现状,但将芯片关税决策权保留两周,这为美国后续施压欧盟半导体产业转移埋下伏笔。
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与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的背后,是欧盟产业主权的让渡。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15%关税将使欧盟GDP年损失0.1%,德国机械制造业竞争力遭受重创。欧洲议会高官朗格愤怒指出,这不过是特朗普式勒索的欧洲版本,用市场开放换取短期关税稳定,实则牺牲欧洲长期利益。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社交媒体上庆祝欧盟首次完全接受美国汽车标准,揭示出协议背后的标准主导权争夺。
当特朗普宣称正在与三到四国谈判类似协议时,世界已嗅到单边主义的新变种。这项协议不仅重塑大西洋贸易关系,更开创了“关税+投资+标准”的三维施压模式。英国首相对此表示高兴,而日本等国则保持警惕,折射出全球产业链在霸权逻辑下的被迫站队。欧盟内部从默茨的欢迎到德国经济界的批判,则暴露出多边主义阵营在压力下的深层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