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中,许多人记得5号坑出土的半张沉甸甸的黄金面具。这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尺寸最大、最为厚重的金面具。修复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马燕如。2020年底,新一期三星堆考古发掘5号坑金器出土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马燕如来广汉参与修复。经过她和团队的努力,这张残重280克的金面具重现流光溢彩。
到2023年底,三星堆又有数张金面具和上百件金饰片被修复展示。加上以往1、2号坑出土的7件金面罩,迄今已发现至少10件黄金覆面器物。再加上各个坑中的零碎金器,三星堆出土器物中的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公斤,在同时期的中国无出其右。
9月27日在2025三星堆论坛的“文明解码”分论坛上,马燕如对三星堆出土的金质文物进行了概述。她用“独步天下”来形容三星堆的黄金用量与形制丰富。目前已整理、修复的金质文物总重量已超过1.5公斤,加上未修复的(约0.5公斤),总计可达2000克。
显微镜下呈现的金器表面精细线条展示了高超的加工工艺水平。划刻、錾刻等手法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和延展性。从这些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高度,遥遥领先于同时期华夏其他地域文明的贵金属工艺水平。
据马燕如介绍,这些金器多是金银合金,来源应为较为稳定的砂金矿。因为与脉金和岩金相比,砂金相对更容易提取。四川的砂金矿储量占全国的21%,古蜀人充分利用了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了那个时代的“黄金自由”。
面对这一“金光闪闪”的研究成果,马燕如认为:三星堆金质文物不仅是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代表,其意义远超“贵金属器物”本身,而是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维度直接打破了“中原文明单向影响周边”的传统认知,以“重器”姿态实证了长江上游曾存在一个与中原夏商文明平行且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