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市民王先生在大连西山水库散步时,发现一群体型较大、通体黝黑的无鳞怪鱼。这些鱼成群结队地游动,数量至少有六七条,其中最大的一条体长近一米,在阳光下泛着黝黑的光泽。王先生对大连各大水域的鱼类比较了解,但眼前这些鱼却让他感到陌生。这些鱼全身漆黑,流线型身体游得特别快,最奇怪的是身上竟然没有鳞片。出于对生态环境的敏感,他设法捕获了一条。这条鱼体长超过50厘米,重达五六斤,鱼身光滑无鳞,嘴边还长着多根“胡子”。
通过手机搜索比对,王先生震惊地发现这条鱼的外形特征与外来物种“埃及塘鲺”高度吻合。这种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鱼类,以超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著称,在国内多个水域已被列为入侵物种。王先生忧心忡忡地表示,当时肉眼可见的就有六七条,水下可能还潜伏着更大种群。
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宏龙在仔细分析王先生提供的影像资料后确认,该鱼种为革胡子鲶。革胡子鲶也称埃及塘鲺、埃及胡子鲶、尖齿胡鲶,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其特征明显:体型较大,头部扁平、坚硬长,4对须触发达,体表光滑无鳞,通体呈棕黑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及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和灰白色云状斑块。埃及塘鲺原产于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内陆水域,属热带、亚热带鱼类,多栖息于田间沟渠及小溪河等水域中,喜藏于洞穴中。因其惧怕强光,故白天穴居,夜间四处活动和觅食。具有鳃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亦有呼吸作用,因而能在低氧的污水环境中生活。杂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