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博物馆展陈的唐代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和安徽蚌埠市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铜镜,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透过这些铜镜,人们仿佛能窥见过去镜面光可鉴人的效果。
千百年来,镜子满足了人们映面饰容的需求。漫步在博物馆中,不少游客会对一面面背对观众的铜镜感到好奇。铜镜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先民们在水边整理鬓发时,波光潋滟中映出模糊的面容。齐家文化出土最早的铜镜,纹饰较为简单,主要用于祭祀。商周时期,铜镜制作工艺有所进步,用途也得到拓展,纹饰变得更加复杂。“黑漆古”抛光术的发明使铜镜表面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该工艺以漆油为基础,混合石粉与天然胶制成涂料,经反复髹漆、阴干、打磨后形成黑亮保护层,兼具防腐与增光功能。到了唐代,铜镜磨制技术和工艺都达到了高峰。
从汉代起,无论官府作坊还是民间市井,均存在专职“磨镜匠”群体。他们使用毛毡、磨镜砖等材料,通过刮刀修整镜面、磨镜药研磨、光亮剂抛光等步骤恢复铜镜光泽。
如今,博物馆中的铜镜正面为何不展示?这是因为铜镜正面经过精细打磨后较薄且易磨损,历经千年氧化早已斑驳,其打磨痕迹和氧化层成为历史信息载体,在现代文物修复中禁止随意打磨,仅允许清除一些有害锈。而铜镜背面通常饰有精美的浮雕、铭文、神兽纹样或吉祥图案,纹饰较厚或覆盖保护层,成了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日记”。这些纹饰是研究古代工艺、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可以说,古人把故事刻在背面供人观阅,正面则留给岁月默默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