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发展完善“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的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表示,近年来,最高检指导各地依法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加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权益保护,积极传递公益诉讼司法温度。
针对农村妇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保障、妇女就业歧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各级检察机关加大监督力度,全面守护妇女合法权益。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检察院针对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女职工生育津贴违法行为,督促医保、人社部门协同履职,责令6家用人单位补发生育津贴,并推动区政府出台实施《杭州市临安区生育津贴相关事项长效监管工作方案》。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检察院针对女职工在“三期”内被辞退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帮助被辞退女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并获偿相关费用。
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最高检与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协作配合,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宣传、案例发布等方面共同推进落实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机制。黑龙江省绥化市检察机关研建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法律监督模型,发现部分养老机构未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未持有健康证等公益损害线索,督促整治52家养老服务机构,确保老年人食品安全。
在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最高检与中国残联、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等部门协同合作,下发《关于精准规范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提示》,聚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补助发放、辅助器具、残疾人证管理等重点问题,引导各级检察机关精准规范监督。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办理督促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省本级单位残疾人就业岗位由65个增加至1503个,安置残疾人1900人,用人单位缴纳残保金7196万元,全面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
此外,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文件,推动各级检察机关与工会强化协作配合,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障。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针对全省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断缴或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形,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推动53户企业正常缴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13户企业全部登记参保,有效保障了广大“快递小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