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的一款外骨骼“机器腿”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试用过这款产品的游客表示,穿上后爬山仿佛“飘起来一样”。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游客特别是老年游客对这类山岳型景区的体验感反馈多为“费腿”,景区决定引进这一产品以改善游客体验。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泰山推出的“登山助力机器人”也一度走红网络。这款外骨骼机器人运用了先进的人体工学设计、动力系统、电子技术和AI算法,能够感知穿戴者的下肢运动趋势,并提供适当的助力,有效减轻双腿负担,帮助游客轻松登山。这种外骨骼“机器腿”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展示了相关科技在旅游业的应用潜力,带来了新的商机。
提到外骨骼机器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然而,“机器腿”被引入旅游场景后,受到了游客们的热烈欢迎,实现了科技赋能与文旅服务的结合,创新了人文与技术的融合模式。此外,登山助力机器人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行走、上楼等生活和工作领域,让更多人看到了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可能性。
去年,身负重物和清运垃圾的机器狗出现在泰山盘道上时,就有网友表示如果能驮人会愿意尝试。而今年春节期间,人们已经可以用上能助力“抬腿”登山的“机器腿”。这背后离不开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15%,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3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