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及时落地在关键时刻缓解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这些政策包括面向投资和消费的需求端措施,以及稳房价、稳股市的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化债政策。
进入202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国内需求不振等多重挑战,市场期待新一轮逆周期调整政策。当前有三个主要政策选项:一是继续从地方政府注入流动性;二是加力稳住企业,提振投资,稳定就业;三是用新的政策工具提振居民消费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认为,尽管这三个选项理论上都能提振内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面向居民端的政策是最优选择。地方政府的化债主要缓解了金融机构压力和金融风险,但对市场释放的增量需求有限。面向企业的补贴也可能因市场需求乏力而难以催生有效投资,反而可能加剧供需不平衡。只有从居民端入手,才能缓解目前经济结构中的供需失衡,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黄少卿指出,目前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局限性明显。这类政策由政府规定补贴品类,削弱了提振消费的效率,且补贴力度较小,主要惠及高收入群体。他认为,应发放同等额度的准现金券,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消费项目,从而更有效地刺激消费。
黄少卿强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虽有助于缓解金融风险,但并不直接提振内需。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改善后,若企业和居民支出意愿没有提高,资金仍会在金融机构间空转。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减缓有利于营商环境,但未必能推动大规模投资。因此,从居民部门入手是最优选择,通过消费带动企业库存减少,形成经营性现金流,进而促进投资和税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