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知名女演员大S(徐熙媛)在日本旅游期间因患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流感及其并发症的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阳隽对此进行了解答。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且易传染。历史上曾有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的记录。如今,全球每年仍有300万到500万严重病例。部分患者感染后免疫反应过强,导致“细胞因子风暴”,这可能损伤肺部组织,引发缺氧甚至死亡。
流感并不一定会导致肺炎,但甲型流感合并肺炎的情况较为常见,发生率在5%至38%之间,而乙型流感则为1.4%至10%。流感相关性肺炎分为病毒性和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两种。当流感病毒直接侵犯下呼吸道时,可引发病毒性肺炎;而当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时,细菌趁机侵入肺部,引发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流感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咳嗽加重伴有大量脓性痰、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能提示已经并发了肺炎。此时应及时就医。流感相关性肺炎不一定致命,轻度肺炎患者通过及时治疗可以恢复,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严重情况。
除了肺炎,流感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并发症。儿童更容易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流感病毒的单链RNA结构使其容易变异,加上环境因素和人群免疫选择压力的影响,每年流行的毒株会有所不同。
实验室有多种手段甄别流感和普通感冒,但在临床诊断中通常以医生的经验为主。大多数流感患者即使不用抗病毒药物也能逐渐康复,但对于高危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有助于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儿童发热程度较高,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老年人则可能表现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以及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流感高危人群包括居住在养老院或慢性疾病管理场所的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脊髓损伤的患者、心力衰竭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缺陷人群、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