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家,中国人永远不变的文化记忆。2025年的春节即将到来,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的场景即将上演。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朴实的信仰、最温暖的牵挂。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
春节是中国人乡愁文化的集体表达,体现了在传统节日的生活日常中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与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相比,春节乡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展现了民族面对时间流转、岁月交替的集体主义式的庄严审视。春节乡愁不仅面向逝去的往日时光,也面向未来的憧憬;既是特定族群的情感表达,也是国家建构的集体颂扬。它是怀旧的,也是喜新的;是地方的,也是国际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表示,春节乡愁融合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记忆,包括核心家庭的亲人记忆、主干家庭的祖宗记忆以及关联家庭的共同记忆。这种情感投射通过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相比之下,端午节的乡愁更多是一种文化托付,中秋节则侧重于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而国庆节则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春节乡愁是个体与集体、家族与民族、地域与国家等二元关系的多维交融,其表现形式是情感驱动的身体力行,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出集体的地理景观。
春节乡愁的文化记忆具有集体性、公共性和有组织性的鲜明特征。“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从腊月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人们在这段时间内的衣食住行都与春节相关,包括楹联、年画、花馍、庙会、祭祖、龙舞、社火、元宵节、灯会、烟火、灯彩等多种文化活动和节庆仪式。这些流传了三千多年的春节民俗,围绕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立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春节民俗的保护、活化、弘扬、创化成为传统节日创新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