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得不直视更高的疾病发病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敏认为,影像学在疾病诊断和预测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打通医院间的数据壁垒,建立国家级的老年人影像大数据,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找到增龄与影像学改变的规律,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
陈敏介绍,根据中国老年人口数据,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18.1%,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大多情况下,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逊色于中青年人群,许多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病、恶性肿瘤等。
人类的医学科技虽在快速发展,但并非所有疾病都能治愈,如癌症、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早治和早期预警,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人群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其中,影像学在疾病诊断和预警、治疗方式选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对老年人群进行影像学评估时往往面临一个问题,不少影像学改变与增龄表现存在重叠,如人类脑组织在年龄增长中逐渐萎缩,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同样也会出现脑萎缩,存在重叠性,如何分辨这种变化是疾病还是单纯的增龄现象所致是预警的关键。
中国人群正常增龄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目前缺乏客观判断依据。要确立这一标准,需要通过大范围且持久的影像数据收集、随访和统计才能完成。
他建议打通各医院的数据壁垒,建立国家老年影像大数据,收集老年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影像学资料。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按不同年龄段进行相关影像特征的分析,包括形态、功能等方面的改变,揭示老年人群正常增龄过程中影像学的改变规律。这一数据库的建立,除了能为医生提供依据,还能方便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的信息流转,减少重复检查。
新京报记者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