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也变得越来越长了,据统计我国平均寿命达到了七十多岁,也有很多百岁老人,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平均寿命才三十五岁左右。郭德纲曾经在相声中就这么调侃:在民国时期三十多岁的男性,出门是要拄拐杖,脸上有胡子的,放在我们现在看就像是六七十岁的人,这也并不是民国时期的人们喜欢这样装扮自己,而是他们已经早早地进入了老年生活。
为何古代人的寿命普遍较短?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古代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生活压力,他们所食之物纯天然无污染,朝霞夕鹭,宛若与大自然为伍,理应拥有强大的抵抗力。然而,即使是在清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过35岁,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误区:古代人并非没有生活压力。现在的人们疲于应对工作、加班、车贷、房贷等问题,从而开始幻想古代的农耕生活是多么的田园诗般美好。然而,实际上,若是回到古代,你很可能只是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享受不到旅游等现代生活的便利。因为那时候,平民并没有离开所在县域旅游的权利,否则会被判罪被发配从军。
如果你出生在乡村,又未能通过读书来做官,那你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注定是耕田种地。尽管你勤奋努力,勇于在田间劳作,但在农耕时代,这只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非优势。不会种地的人,只能饿死。
再者,古代人在十岁左右就开始下地劳作,到了青春期,便可以成家立业。为此,全家人多年积攒的余粮可能会被用来娶媳妇,甚至还可能背上外债。家庭经济状况十分脆弱,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全家都可能沦为地主的农奴。于是,白天,你需要在田间辛勤劳作,庄稼收获后还得去地主家打工。晚上回家,为了家庭的繁衍,你还需要与妻子一起抓紧时间生育,尽可能在她的生育能力最佳时期生下更多的孩子。在农耕时代,女性的生育能力时期相当短暂,通常到了30多岁,便难以再次怀孕。对于小农家庭而言,男人如同牲口一般的劳动,而女性往往在产后没多久就必须重返田间,因此各种影响生育的病症在女性中非常常见。甚至有些人年纪稍大后连路都走不稳,春夏秋冬,每一分每一秒的光阴都不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