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探厂、选品、找货源
操着一口“川音”与“川英”
00后女孩方菁
在辞去高薪工作的半年时间里
成功把国货的“草”
“种”进了非洲小商户的群
面对创业期间的种种困难
她常挂嘴边的是一句
“How can(怎么可能)?!”
近日,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
蹲点外贸档口
看这位新外贸人究竟
How can?!
01
今年3月,23岁的方菁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创业,开始尝试往非洲卖中国货。
方菁的大学专业跟外贸毫不相干,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每次一张口就是川味十足的“档口英语”,单词后总夹杂着中文语气词。最初她只能借助翻译软件与客户文字交流,“客户一给我打电话我就挂,我听不懂”。
这时候,表姐杨巧灵的经历给了方菁信心。
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如今经营起一家做传统外贸的货运小公司。“我姐会说法语、葡萄牙语、加纳语、英语,都是自学的。”如今,依靠“汉字谐音法”,姐姐又开始学豪萨语。
“我就要来做外贸,我觉得我英语可以变更好。”每晚从档口回到家,方菁都会把产品的介绍文稿翻译成英语,然后跟着AI软件读熟,再为自己拍摄的产品视频配音,几乎天天忙到凌晨。
姐姐做生意的经历,也让方菁发现了新商机。
那些刚起步的非洲小批发商、想做点小生意的非洲妈妈们,很难挤上传统外贸这趟车。他们进货量小,对中国不熟悉,寻找货源非常困难。方菁想做的,就是“直通”非洲小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