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员孙延安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有325人被纳入3家单车企业联合限制骑行名单。
将不遵守规则者拉入黑名单,如此惩戒看似严厉,实则不冤。据了解,限制骑行的人员大都涉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比如,在高速路主路和核心区禁停区违停,在非高峰期电子围栏外多次违停,恶意破坏或私自占有共享单车,利用共享单车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等。有关部门果断出手,多家企业联合“拉黑”,就是要向当事人及广大用户传递一个鲜明信号:单车可以随手扫,骑行不能任性来,遵守公共规则是大前提。将违法违规者置于强监管之下,在震慑警示的同时,也明晰了用户本该承担的责任。
共享单车一路走来、融入城市,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犹记几年前,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单车多了,解决了一些人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但各家企业大规模肆意投放,也制造了很大的交通乱象。着眼于此,相关部门通过约谈企业等方式,敦促其增设了维护人员,细化了运维机制。近些年,在人工手擎肩扛的基础上,相关企业又引入了电子围栏、蓝牙道钉、大数据调度等智能化手段,进一步改善共享单车堆积、占道、循环率低等乱象。如今,单车企业互通互联,将骑车人也纳入规范引导范围,相当于进一步织密了制度之网。
从宏观视野看,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对于新业态成长有着重要启示——市场混战,野蛮生长,固然能跑马圈地,但很容易速生速死,惟有抓紧时间窗口推进规范化才能活得长远。在新业态发展初期,企业纵然不能完全预判未知隐患,但至少要考虑将现有风险降到最低,以严谨负责的姿态面向社会。监管部门对于影响公共秩序的新业态,尤须严格把关,周全论证,敦促其“装好刹车再上路”。这并不是说不允许企业试错,而是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推卸责任,越试越错,一来二去付出更多的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每一次新兴业态的出现,都是对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测试。共享单车越骑越稳是好事,这份便利和顺畅也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广大用户都能向前一步、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