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谈地震应急求生 掌握自救技能至关重要【热搜】_今日新闻_微材之窗网
推广 热搜: 广州  SEO  贷款  深圳    网站建设  医院  摩托车  机器人  用户体验 

应急管理部谈地震应急求生 掌握自救技能至关重要【热搜】

   日期:2025-05-13 00:32:2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微材之窗网    浏览:3    
核心提示: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应急管理部与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了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应急管理部与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了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应急管理部谈地震应急求生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发布会上,与会嘉宾强调了了解地震常识及掌握应急求生技能的重要性。

家庭应急准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建议,平时应排查家中的安全隐患,如检查家电线路、燃气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调等易倒家具家电是否稳固。此外,还应准备一些应急物品,例如家庭应急包,储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救生哨、保温毯等。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灭火器使用等应急技能也很重要。同时,熟悉家庭周围的逃生路线,了解周边地震避难场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线,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介绍,近年来为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了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并打造了全国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动态管理。目前,各地正在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设计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建设改造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设置明显的标志,方便民众辨识。高玉峰提醒大家,平时要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参加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

中国救援队队员潘照虎分享了两个在地震灾害中成功获救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在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一名幸存者被埋压长达156个小时,依靠尿液维持身体机能,最终获救。第二个案例是在今年3月份缅甸地震灾害中,一名幸存者被困废墟长达125个小时,仅靠一罐粉末状饮料维持生命,最终成功获救。潘照虎结合这些实例,提出了一些在地震中被困时延长生存时间的方法:争取一切生存条件,利用现有条件搭建安全空间,处理伤情,收集食物和水;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冷静面对困境;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合理分配体力,利用身边可用物体敲击墙壁或金属管道,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 微材之窗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微材之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本文地址:http://news.gzbj58.com/320863.html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粤ICP备11090451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微材之窗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友情提示:买产品需谨慎
网站资讯与建议:wfzcw@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