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近1岁
28日,国新办就“十三五”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6.34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15年的20.1/10万、8.1‰、10.7‰下降到2019年的17.8/10万、5.6‰、7.8‰。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增加一岁。
人均预期寿命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限制,可以反映出国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68.1岁,女性72.7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男性差距能达16岁,而女性则高达19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建国初,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而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达到74.8岁。
“十二五”规划首次将人均预期寿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规划目标为74.5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最终实现76.34岁,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既是民生福祉,更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增“1岁”背后,是扶贫攻坚、社会保障、生物医疗产业、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在这一阶段,制约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早已不再是吃饱穿暖等基本物质需求,而是生命质量能否再上一个台阶,应对“富起来”后国民健康存在的新问题。而这,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