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卖女孩的红烧肉”餐饮招牌引争议 低俗营销挑战底线!近日,沈阳一家名为“卖女孩的红烧肉”的餐馆引发舆论风波。该店名因容易让人产生“贩卖女孩”的恶劣联想,被众多网友指责为恶俗、打法律擦边球。这看似只是个取名品味的争议,其背后折射的却是商业行为如何守住底线的现实问题。
店名是商铺的招牌,更是面向社会的第一张名片。一个优秀的店名能够传递特色、赢得好感。“卖女孩的红烧肉”这类名称,无论其本意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的文字游戏,还是经营者坦言的“取谐音”“抄别人的”,都已跨越了基本的公序良俗底线。将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严肃话题进行低俗化处理,这不是创新,而是对文明底线的挑衅。在流量至上的喧嚣中,这种刻意制造争议、博取出位的行为,正在污染着商业文化的清朗空间。
深入分析,这类现象暴露出部分市场参与者规则意识的严重缺失。经营者那句“平台让整改那我就改”的表态,流露出的是被动应付而非主动遵守的消极心态。这种将行为准则完全寄托于外部强制约束而非内在敬畏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在法律与道德的轨道内运行。试图通过打擦边球来获取关注,无异于在悬崖边行走,终将得不偿失。
在这场风波中,监管的回应同样耐人寻味。监管部门表示已处理并要求整改,但平台上店名依旧,并对此表示“不清楚”。这“不清楚”三个字,恰恰暴露了当前市场监管在面对新业态时可能存在的滞后与被动。线上展示与线下登记如何有效衔接?对已认定问题的整改如何确保落实到位?这些管理细节上的缝隙,往往正是问题滋生的土壤。监管若不能形成闭环,就会让规则的权威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