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秋天,一则法院限高令让71岁的王健林重回舆论中心。这位曾高喊“先挣一个亿小目标”的前首富,如今名下股权冻结47条、累计被执行金额超52亿,连北京总部大楼都沦为偿债筹码。从2016年华人首富到如今被限制高消费,万达帝国在短短九年间坠入债务深渊。
1988年,转业军人王健林借款50万元成立万达。凭借“住宅+商业”捆绑开发的模式,万达广场以每年20座的速度在全国复制。2014年,万达以6.75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院,开启海外并购狂潮。2016年,万达资产达7961亿,王健林以2600亿元身家登顶福布斯华人富豪榜。
这一时期万达的成功在于“重资产+高杠杆”:通过抵押已建成商业项目获取贷款,再投入新项目开发。2015年万达商业净负债率高达70%,但持续上涨的房价和租金掩盖了风险。
2017年银监会严查海外并购,万达被列入重点关注名单,6个境外项目遭叫停。更大的危机来自2016年港股退市时签订的对赌协议——若2018年未完成A股上市,需回购投资者300亿股权。2018年A股IPO失败触发回购条款,王健林开始大规模出售资产:文旅项目以199亿卖给融创,77家酒店打包卖给富力。但2021年珠海万达商管港股上市再次失败,380亿回购债务如雪球般滚动。
为摆脱重资产包袱,万达力推轻资产管理模式:输出品牌管理而非持有物业。但珠海万达商管三次IPO折戟,2024年被迫引入太盟投资,王健林持股比例从78%稀释至40%。资产抛售持续加速:2023-2024年出售30余座万达广场,2025年再卖7座,连北京总部大楼也易主。最新1.86亿强制执行案显示,危机已从子公司蔓延至集团主体。
万达困局暴露三大硬伤:商业地产“以售养租”模式在楼市下行期失灵;对赌协议加剧流动性危机,仅2021年协议就需支付8%年息;家族企业治理隐患显现,王思聪熊猫TV债务纠纷牵连万达商誉。对比华润万象城等竞品,万达过度依赖物业销售反哺运营,当销售遇阻便难以为继。财经专家指出,王健林屡选对赌实为“时间换空间”的豪赌,但政策收紧彻底打乱其节奏。
王健林至今未像许家印般“躺平”,近6000亿债务清偿彰显责任担当。但剩余40%珠海万达股权能否撬动76亿新债务?当“大而不倒”神话破灭,这位71岁老将的背水一战,或许将成为中国房企转型的终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