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阿姨二战考研初试第一录取 年龄不是追梦障碍。近日,山东济宁50岁的退休阿姨杨艳女士去云南昆明读研的故事感动了众多网友。她以初试专业第一、超出国家录取线25分、总分338分的成绩被西南林业大学法律专业录取。她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及火车上的自拍照,引发数万网友点赞和评论。
杨艳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人生阶段”的刻板印象。在多数人的认知中,50岁通常是退休后专注家庭、享受清闲的年纪,考研、读大学则是年轻人的事。但杨艳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追梦的障碍,人生这场考试也没有“标准答案”。
社会上存在一套无形的“人生时间表”:18岁考大学、22岁工作、30岁前成家、50岁准备养老。这套“标准答案”把年龄和行为紧紧绑定,让很多人默认“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杨艳的考研之路并不顺利,30年前她从同济大学化学工程专科毕业,本有考研想法,却因工作压力和家庭变故不得不搁置。退休后决定重拾书本,身边也常有“一把年纪没必要折腾”的质疑声。但她没有被这些声音影响,2023年第一次考研差10分没考上,她没有放弃,反而总结经验准备第二次考试。即便面部有瘢痕、肢体有残疾,她也拒绝过度依赖他人,坚持靠自己完成学业。像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50岁的李红敏退休前三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48岁的谢常红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
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50岁想考研、想学习,和20岁想做这些事一样,都应被尊重。杨艳考上后,有人质疑她占了年轻人的名额。这种说法其实不对,考研看的是分数而不是年龄,凭的是实力而不是资历。杨艳超国家线25分,还是专业第一,成绩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不是“按年龄分配机会”。去年4月份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终身教育平台上线以来,服务了6000万人次,有103万份学习资源,越来越多人无论多大年纪都想学习,需求早已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