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歼-10时,常常会与其他同级别的三代机或三代半战机进行对比,比如F-16、阵风、台风和米格-29。这些比较主要集中在性能、优劣势等方面。
歼-10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气动布局,采用鸭式布局,前掠小翼加上大三角主翼,配合数字电传操控系统,使其在高攻角和低速盘旋等缠斗场景下具有出色的机动性。此外,歼-10的升级潜力也很大,从A型到C型,雷达从机械扫描进化到有源相控阵,座舱实现全玻璃化,电子战、数据链和头盔瞄准系统都跟上了时代步伐。与同代的F-16C/D、米格-29SMT和阵风F2相比,歼-10C的航电设备在亚太地区属于一流水平。
武器系统方面,歼-10C能携带PL-10近距格斗导弹和PL-15中远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后者射程超过美制AIM-120C7,是应对敌人抢先开火的有效手段。同时,它还具备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此外,歼-10C的AESA雷达据称对隐身目标有一定探测能力,支持多机协同作战,电子对抗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价格方面,歼-10比西方同级别战机便宜许多,维护成本较低,适合批量生产和使用,战时消耗能力强。而且,歼-10系列已经实现了发动机国产化,摆脱了对俄制动力的依赖,这对长期作战保障非常重要。
然而,歼-10也有不足之处。作为单发平台,其生存力不如双发重型机,在高强度空战或远海远域作战中的冗余度和载弹量相对有限。航程和载弹量也是短板,虽然歼-10C有所改进,但终归是中型战斗机,作战半径不及重型机。另外,部分高端航电和机载设备仍有追赶空间,尤其是在雷达、电子战、信息融合和人工智能辅助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