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姆会员商店因选品策略调整引发会员强烈不满。核心矛盾在于品牌背离了创始人理念与会员制契约精神。
事件爆发点在于选品降级动摇了信任根基。口碑商品如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高复购率商品被替换或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好丽友派、溜溜梅、辣条等大众品牌。部分包装刻意弱化品牌标识,如卫龙标为“魔芋爽”,盼盼改为“PANPAN”,被质疑“换皮加价”。会员支付260元/年(卓越卡680元/年)会费,本期望购买到“严选差异化”的商品,如今却感到与普通超市无异,年费沦为“入场智商税”。
此外,品控问题持续消耗信任。今年6月,多名会员投诉坚果出现活虫、苹果干发霉,客服回应“未使用农药属正常”进一步激化矛盾。高价低质争议也频现,如2公斤农夫山泉食用冰定价22.8元,被指成本不足1元,工艺效果遭第三方质疑。
深层冲突在于商业利益与初心的撕裂。山姆·沃尔顿在自传《富甲美国》中强调“保证满意”与“超越顾客期望”,但当前回避问题、未致歉的态度形成尖锐对比。会员制本质是“信任契约”,山姆为降低成本牺牲品质,被批“用流水线的平庸背叛了精选初心”。
供应链与规模失衡也是问题之一。为了极致压价导致品控下滑,前员工爆料牛奶混入塑料片、牛肉饼含橡皮筋等问题。管理混乱,跨区域协调效率低,员工超负荷工作。付费会员超过500万,但品控能力未同步升级,续卡率面临挑战。
舆论分化明显。批判方认为山姆背叛会员信任,丧失差异化价值,需整改管理层并恢复口碑商品;中立方认为超市调整商品正常,但需平衡本土化与独特性,会员不必将购物与身份认同绑定;辩护方则认为大众商品符合部分需求,问题被舆论放大,本土化策略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