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城市金融街区总给我一种别样的张力。6月15日那天傍晚,我正独自穿行在证券公司的玻璃大堂,手机里弹出来一条群聊消息:“证券指数到了爆发前夜。”这短短一句,把我从生活的喧嚣拉进了那个数据波动、情绪起伏的交易世界。现在的行情仿佛一条蓄势的河流——暗流涌动,但还没真正掀起大浪。
经历了6月15日到7月初的那波证券指数的霓虹灯式起伏,应该能体会到那种在关键时点跟对节奏的爽快。那天的盘面,就像经验丰富的棋手,蓄意隐藏了杀招。周线MACD才露出第一丝红色,数据显示行情还没热到头,但已经准备好了要“搞事情”。微信群有人笑称:“主力才刚挽起袖子,一堆人就自作聪明说见顶?”我不禁发了个问号:哪来的顶?怎么就能光凭感觉拍脑袋喊结束?
这种集体焦虑是市场的本色。每次指数刚冲高点,媒体总会劝告风险、喊话落袋为安,甚至炒作“牛市黄粱梦碎”的话题。但真相往往不在情绪里,而藏在那些冷静的细节中。比如本周,证券指数刷新了阶段高点,但周线的操盘指标还停留在58,远没到“高烧”的地步。历史高点1960.70点,迟早会被拉上去。就连上证指数,也才摸到3500点的门槛。某些自媒体已在高喊“峰顶”,但实际上那不过是新棋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