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强调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重要性,引发广泛关注。关于“过紧日子”,存在一些曲解和误读,需要进行辨析。
过紧日子是一以贯之的要求,并非权宜之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文件规定还是改革旨归,党政机关节俭的要求与行动一直未变。2013年党中央制定出台《条例》,此次修订是与时俱进的查漏补缺和更新升级。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条例》主要针对党政机关,约束奢侈浪费行为,不影响扩大消费和民生投入。党政机关合理使用资金,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过紧日子不是“一刀切”,而是有针对性地削减浪费。修订后的《条例》明确规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工作会议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这些措施旨在严格管理经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和办公用房等。
过紧日子并不等于降低公共服务质量。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进度达到2020年以来同期最快,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9%。过紧日子与干部担当作为无关,扫除歪风邪气只会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过紧日子也不意味着削减干部正当的薪金待遇。压减的是机关不必要的开支,而非干部的合理收入和待遇保障。近年来,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激发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过紧日子不等于政府行为失了法度。有人担忧“以后跟政府的生意不好做了”“结款要变难”,这些悲观论调是杞人忧天。过紧日子的要求会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在招投标、治理拖欠账款等方面更加严格。随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会变得更加容易和顺畅,承接政府项目可以更放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