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法律下,精神病人犯罪往往会因其特殊情况而受到特殊处理。这取决于犯罪时的精神状态:完全无法辨认控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能力或处于间歇性精神正常状态。相应地,他们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从轻或减轻处罚,或承担全部刑责。
近日,一起凶杀案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河北廊坊一名24岁女幼师在夜晚回宿舍途中被一陌生男子连刺13刀后死亡。当时她正在与母亲视频通话,这一幕让家属痛心疾首。更令家属难以接受的是,凶手被鉴定为有精神疾病,可能因此逃脱法律制裁。警方通报称,凶手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无刑事责任能力,这意味着他不仅不用赔命,甚至连一天牢都不用坐。
然而,媒体报道和被害人母亲的讲述显示,凶手的精神病诊断存在诸多疑点。凶手并非无差别杀人,而是选择在夜晚对独行弱女子下手。夜色掩护了行踪,瘦弱的女孩无力反抗,这种精心挑选表明可能是早有预谋的犯罪。精神病人通常无法提前谋划,通过调查凶手当晚的行为可以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故意挑选目标。
女幼师的死亡非常迅速,姐姐和母亲赶到时,人已躺在医院太平间。如果凶手是在发病状态下突然袭击,他应该会乱砍乱刺,而不是精准致命。现场环境的检查,如是否有其他物品被破坏,可以帮助判断凶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