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中,农业减产往往与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直接相关。然而,在一些看似没有明显气象灾害的年份里,农作物产量依然可能下降,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北京大学联合德国莱布尼兹协会下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日在《自然·食品》期刊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影响下,东南亚的迁飞性害虫会大量繁殖,并跨境迁移至中国,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病虫害加剧,对我国的水稻产量产生潜在影响。这意味着大尺度的气候波动通过跨境联动机制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他国的气候变化最终可能引起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其引发的太平洋海温异常会通过大气环流扰动全球气候。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ENSO导致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的直接影响,而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其间接影响链条——通过改变害虫迁移路径威胁粮食安全。研究人员发现,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限于本地气候与本地作物的关系,还有区域联动与跨境过程,这可以理解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研究团队发现,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中南半岛地区冬季通常更加温暖湿润,提升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越冬生存率和繁殖能力。与此同时,厄尔尼诺在次年春季引发的异常强劲的西南季风,又为这些虫害迁移创造了“空中通道”,促使其大量迁飞至中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给当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近年来从东南亚迁飞而来的害虫活动日益频繁,但短期内尚未造成中国南方水稻作物大幅度减产。过去50年间,我国的病虫害发生率持续增长,但实际的作物损失率却逐渐降低,这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巨大病虫害防治投入和制度化植物保护体系的支撑。然而,这并不足以让人高枕无忧。王旭辉表示,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厄尔尼诺首先在东南亚按下虫害暴发的启动键,再通过大气环流把灾害传导到我国。这种跨区域、多环节的致灾机制表明单纯加强国内防控可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