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为庆祝重新开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国宝展”的展览。该展览汇集了135件顶级文物,其中包括由遣唐使带入日本的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这一名帖曾在2006年于上海博物馆展出。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是中国唐代的作品,现藏于三之丸尚藏馆,展览时间为4月26日至5月18日。对中国观众来说,此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这幅《丧乱帖》。原迹已不存于世,展出的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包含“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丧乱帖》纵长28.7厘米,共八行62字,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2006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丧乱帖》首次归国展出,距离其远赴日本已经隔了1300余年。考虑到纸质文物的脆弱性,此次《丧乱帖》仅展23天。
书法研究者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中提到,此帖不可及之处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顾村言在《〈丧乱帖〉观摩杂说》中也提到,观《丧乱帖》可见“骨鲠”与“激切恺直”。现场连读几遍,仿佛可以看到右军写此纸时的沉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