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了10项重大科技成果。
EAST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对可控核聚变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成功实现了超过1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亿度千秒”后,“人造太阳”下月将迎来新一轮实验。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辐射光源之一,储存环W73扭摆器发射的高能同步光经光束线准确传输到350米外的硬X射线成像实验站,成功发射第一束光。怀柔科学城发出了“最亮的光”。
中船集团研究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解决了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功能同船融合问题,最大钻深达11000米,成为全球海域无限航区的海上“实验室”。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深低温梯级液化蓄冷工艺和常压低温储存技术,成功研发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实现百千瓦级到万千瓦级工程化突破,每天储存释放电量高达60万千瓦时,为沙戈荒地区等广域新能源基地提供新型储能解决方案。液态空气储能“充电宝”在建,将能满足3万余人用电需求。
清华大学团队提出扫描光场成像原理和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解决了传统二维传感器无法实现三维高分辨动态成像和大范围成像光学像差的问题,研发的大视场高分辨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镜,相比最先进的商业化荧光显微镜三维视场提升90倍,成像通量提升了322倍,实现了三维长时程观测。
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首次达到了单细胞水平及单分子灵敏度,在检测转录因子结合的分辨率和通量上有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实现了对人类细胞转录因子图谱的低成本、系统性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