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公布了考研初试成绩。同日,2025年研考国家线也已发布。
关于考研国家线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进行了分析。24日,“考研查分”和“国家线”成为热搜话题。经过梳理发现,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国家线在2025年首次出现下降。以A类考生为例,经济学的分数线下降了15分,文学、理学以及管理学中的两个一级学科下降了14分,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仅军事学保持不变。
储朝晖指出,虽然2025年的报考研究生人数有所减少,导致公布的分数线下降,但他认为实际录取分数线仍可能上升。他认为,真实的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不同专业和方向上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上涨。
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与考研相关的话题,既有成功的案例,如“查分查到自己考研全国第一”、“学霸情侣双双上岸”,也有失利的故事,如“英语一,我恨你”。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预计录取人数为一百多万。这意味着大多数考生将面临失败,这也促使一些考生选择再次尝试。
储朝晖建议考研学生要认清当前外部世界变化迅速,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他提醒学生要根据自身优势重新定位硕士教育的价值,不要仅仅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而盲目追求学历。他还强调,学生应选择与自身潜力相匹配的专业和学校,避免跟风热门专业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