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第13份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份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文件,继续将“三农”工作作为治国重心,并以更务实的改革举措应对乡村振兴中的深层挑战。
文件明确将“粮食安全”置于首位,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并严打侵占耕地行为,如“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等。文件首次提出“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试图通过区域利益协调,解决“产粮大省财政穷”的问题。这一机制既是对粮食主产区贡献的认可,也探索了农业生态补偿的长效化路径。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超越简单的行政命令,转向更市场化的利益共享机制。文件提出的盐碱地治理、黑土地保护等差异化措施或能提供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被首次明确为农村改革的驱动力之一,文件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还意味着乡村产业模式的重构。例如,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与人才,但也需避免“资本下乡”挤压农民权益。文件对此划出红线: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如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文件提出的“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机制,或许能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模式,确保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而非旁观者。
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文件另一大亮点。一方面,文件剑指形式主义,要求清理冗余政务应用程序,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关注基层文化需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并创新提出“高额彩礼综合治理”。这些举措直击乡村治理的痛点:既要减轻基层负担,又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要重塑乡土社会的伦理秩序。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价值观的重构。例如,整治高额彩礼需依托妇联等组织,但如何避免行政干预过度侵蚀民间习俗?文件提出的“公益性婚恋服务”或许提供了柔性治理的路径。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既延续了“守底线”(粮食安全、防止返贫)的刚性要求,也释放了“促活力”(科技创新、文化赋能)的弹性空间。其深层逻辑在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人的发展问题。从土地延包三十年保障农民权益,到提高养老金与新农合补贴增强获得感,政策始终围绕“农民主体性”展开。未来,如何让文件中的“硬举措”转化为乡村的“软实力”,仍需在政策落地中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