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因充电引发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车主在公共充电桩为新能源车充电时,充电枪被另一人擅自拔出,导致充电口损坏。法院判决擅自拔掉充电枪的一方需赔偿对方车辆损失费、机动车贬值损失、替代交通费、鉴定费等共计32766元。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指出,擅自拔他人正在使用的充电枪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任何人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侵犯。在公共场所使用充电桩相当于与运营方签订了临时“使用合同”,在规定时间内,充电桩的使用权属于正在使用的车主。擅自拔他人正在使用的充电枪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一名从事相关设备生产的厂商表示,新能源车的充电过程涉及电力安全和设备保护。按照国家标准,正常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充电枪无法拔出。除非有人采取巨大蛮力破坏锁止装置,断开车辆和充电桩的连接,但这可能导致被拔车辆充电口损坏、电池受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若恶意暴力“拔枪”行为被认定为存在毁坏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故意损坏财物立案标准是5000元,如果恶意拔充电枪造成了他人的车辆损坏,达到了损失金额5000元及以上的话,很可能会触犯该刑法规定。对于造成损失较小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也可以给予处罚。
李泽瑞提醒,公共充电桩是共享资源,使用时应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使用权。如果遇到充电桩被占用的情况,可以通过合理途径解决,如联系车主或管理人员,而不是擅自拔枪。如遇到被人拔枪的情况,应及时固定证据,例如拍照、录像记录现场情况、车辆状态以及对方的行为等,以便向警方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有助于警方进行调查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