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能够增强地区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通常使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我国该比例已从2012年的18%下降至2023年的14.4%,但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以及重大生产力和物流设施网络布局的特点,导致了大运量、远距离的基本运输格局。此外,现有物流活动中存在低效无效物流、衔接不畅及体制机制问题,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物流与产业协同不足,物流体系对重大产业布局、内需消费等需求支撑引领能力不够、适配性不强。物流环节衔接不畅,跨领域、跨环节整合不足,有时会呈现单一环节成本低但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的现象。运输结构不尽合理,铁路和水运占比总体偏低,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导致短驳成本偏高。物流园区运行效率不高,部分仓储周转率偏低,各地普遍参照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的标准评价物流项目,造成物流项目布局不合理、物流用地供给不足。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综合考量生产端、流通端和消费端多个环节因素,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物流全要素、全链条、全流程优化,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降低。
应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常态化列入各地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物流领域相关政策系统性评估,制定精准支持政策,如领军物流企业培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