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海口及广东省多个沿海城市出现了赤潮现象。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图片,形容海边景象像是“爆爆珠”或“野生史莱姆”。
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消息称,本次赤潮已波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江门、阳江等城市,并提醒公众注意。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使海水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也称为“有害藻华”,通常发生在近岸海域。尽管被称为“红色幽灵”,但赤潮的颜色并不局限于红色,还可能呈现黄色、绿色、褐色等。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有180余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其中63种在中国有记录。赤潮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排水和养殖废水中的氮、磷、铁、锰元素和有机化合物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繁殖提供了条件。适宜的水温、海水搅拌、光照和海域封闭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起,赤潮现象在全球蔓延,影响了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中国海域平均每年发生50次赤潮,平均面积达5448平方千米。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威胁海洋生物生存,某些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