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领域,俄制动力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大型运输机方面。尽管国产运-20的综合性能已超过伊尔-76,并成功替代它承担战略投送任务,但过去装备的俄制发动机性能较弱,未能达到运-20的设计指标,因此为运-20装备大风扇成为必须。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中展示了一组画面,其中包括常规款运-20和安装涡扇-20版本的运-20B。后者采用标准空军涂装,显然已经批量入役。这意味着是否可以告别俄制发动机,以及性能是否大幅提升成为关注焦点。
实际上,运-20B早已处于半公开状态,相关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广泛,甚至以出口型号出现在国际航展上。换装涡扇-20已经实现,只是测试和量产需要时间。新版本的最大变化是发动机变大,航程和载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实现国产化后,未来改进的空间更大。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主要依赖运-7和运-8战术运输机,这些飞机基于苏联老机型仿制而来,航程有限且载重能力不足。例如,当时的主力运-8最大起飞重量61吨,最大载重量20吨,最大航程5600公里,难以满足远程战略需求。随着苏联解体,中国从俄罗斯采购了伊尔-76运输机,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国产大飞机。通过购买新机和二手机,中国搭建起大型运输团队,但数量仍不够,技术转让也基本不可能。2005年,中俄签订合同订购38架伊尔-76/78,但由于俄方不断涨价,最终订单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