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话剧《香山之夜》的导演,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在此次创作中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充分利用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实现隔空对话。在戏剧结构上,该剧大胆采用跳进跳出的形式,让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转换。新京报对话《香山之夜》导演、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回顾创作历程的同时总结此次创排的新经验。
剧本修改8次,借鉴了京剧形式
新京报:《香山之夜》2019年4月立项,为何有这样的戏剧构思?
任鸣:我最开始的思路就是想写毛泽东。当时心里的想法是,我们的演员王斑,曾在影视剧里演过毛泽东,如果创作这一题材他是不二人选。但仅此还不够,不能排成“独角戏”。
进驻香山这一时期,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即将解放前夕,而我们当时查阅资料同一时间蒋介石正好在浙江溪口。作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如果能发挥戏剧的假定性在舞台形成巅峰对决、达成思想交锋、灵魂对话、隔空对话,让他们讲现在,论过去,想未来,戏剧的延展性就非常的大。
新京报:蒋介石的这一角色,为什么想到了方旭?
任鸣:早在当年人艺小剧场,方旭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我这一辈子》时,一人演20多个角色,我就深深地记住了他。他无论外形、舞台功底、台词基础都非常强,尤其这些年他潜心老舍题材的京味儿话剧作品,在这一领域成就很高。尤其,他也对蒋介石这个角色非常感兴趣,我们一拍即合。其实1988年,方旭还在学表演的时候,我就给他们排过毕业大戏话剧《寻找男子汉》,这也是三十多年后我俩的再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