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芜湖市调查专班成员、市政府(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在“芜湖市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布会”上,针对网传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问题作出回应。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芜湖市直相关单位及繁昌区对该企业共进行了65次检查、走访活动。其中,执法检查为26次,涉及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违法建设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除这65次正式检查外,相关部门还以安全环保等工作指导、宣传走访及助企纾困走访等形式,对该企业额外开展了25次、9次和5次活动,累计达104次。如此频繁的检查和走访引发了对企业是否遭遇过度执法或选择性执法的质疑。
企业负责人曾透露,自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后的一年内遭遇200余次检查,且均有记录可查。面对这一说法与官方调查结果之间的差距,人们不禁疑问:调查专班是否充分核查了企业提供的证据?其结论能否获得企业的认同?
即使按照官方公布的65次检查走访计算,平均每月仍超过5次,相当于每周都有检查、走访发生。企业负责人直言,这种频率使得企业几乎每天都在应对执法检查,严重影响正常经营。对此,公众同样存疑:如此密集的执法活动是否合理?
在官方通报中,除了上述65次检查走访,另有39次以工作指导、宣传走访和助企纾困等名义进行的活动。尽管名为“指导”和“纾困”,但并未实际解决企业困境,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公开抱怨。
关键在于,如此频繁的检查与走访究竟是过度执法还是选择性执法?企业负责人曾暗示,可能存在某种意图通过频繁检查迫使他转让股份给特定人士的情况。然而,官方通报仅表示将进一步调查执法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将其定性为“过度执法”,而非企业所指的“选择性执法”。
“过度执法”与“选择性执法”性质迥异。前者指向对所有企业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后者则指向对特定企业的针对性行为。若为“选择性执法”,则需深入调查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徇私舞弊等问题,以回应公众关切。
此次事件已对当地营商环境造成显著负面影响。无论后续推出多少优化措施,恐怕难以迅速消除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因此,当地政府应正视事件严重性,准确界定其性质,找准调查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以修复受损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