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四集人文历史纪录片《大敦煌》在CCTV-9首度播出后,引发全网关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700万,多个话题全网热搜上榜。为回应观众热情,自11月6日起,CCTV-1综合频道22:30档重启敦煌人文之旅。
该片从全球视角讲述了大敦煌的故事,叙事结构按照时间与地理两个维度展开,同时立足于观众的情感诉求,展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与融合。《大敦煌》以国际化的传播语态,跨越语言、种族、文化障碍,赢得观众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纷纷表示“第一次去敦煌就爱上了”“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了《大敦煌》,我想再去敦煌”。
谈及本片的创作逻辑,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敦煌》总制片人张金林说:站在今天“文明的互鉴”的角度,跳开敦煌讲敦煌,从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走出来,从敦煌的飞天壁画中走出来,从敦煌的文书中走出来。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把敦煌放在一个大的世界历史和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程的背景之下,把敦煌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从敦煌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两千年风云变幻的历史、东西方的商贸交流、文化艺术交流。
为此,本片深入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去,在拍摄的3年间,除了中国境内的拍摄,摄制组还拍摄了英国、德国、印度、塔吉克斯坦、乌兹贝克斯坦、日本等6个丝路沿线国家,行程近7万公里。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块绿洲,世界文明都曾抵达这里,并在这里得以栖息,这里是尽头、也是起点。2000多年前,张骞对河西走廊的“凿空”之举,将古代中原王朝面向西域的瑰丽想象变为现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的机缘,敦煌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外国使者、商队、僧侣等从这里进入中原,葡萄、汗血马、石榴、胡椒也经由这里来到繁华的长安。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远走罗马。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共生,繁育出多样化的人类文明融合之花。
《大敦煌》是一次丝路文明的奇幻之旅,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通过对悬泉置遗址、汉简、敦煌石窟的介绍与描绘,展现了敦煌在那个风云际会的陆地交往时期,其四面八方的外来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融合。
片中的每个故事不止于在时间的纵轴上追溯历史,更横向拓展空间,对世界不同文化集聚敦煌、敦煌文化符号的世界流转之旅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和解读。
按本片总导演张晓颖的话说,就是把敦煌作为一个史实例证,用全球视野、历史视野的目光,通过对一个个历史细节和今天的历史遗存的记录和讲述,来透视展现我们这个民族两千年的命运变迁和追求探索,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进而来阐释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包容、融合和博大胸怀,印证和传达中国一以贯之的“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的文明价值观。
有网友感慨:“如果《大敦煌》有地理轴,人们会看到一条发端于敦煌,在不同文明所在的大漠与绿洲之间生生不息、牵引飘逸的文化丝路。”而《大敦煌》的热播,毫无疑问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敦煌,聚焦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神奇通道,连接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这片土地上有着多元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这镶嵌在走廊上的四大明珠,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每个城市也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敦煌的莫高窟、月牙泉以及阳关、玉门关尽显历史沧桑;嘉峪关的雄伟长城和大漠草原让人感受到边疆的广袤;张掖的丹霞地貌等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武威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等历史遗迹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历史上世界文明的交汇点,这片大地上的一切都沉淀着有迹可循的光阴,每一片沙砾尘埃都是史书里散落的印记,撩拨着世界旅人的向往。该片总撰稿白玮老师说:“本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历史细节,传达出了敦煌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哲学内涵,并用现代的话语重读敦煌,重新审视中国千百年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东西方商贸的互通、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敦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敦煌以及河西走廊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相对于自然风景和海滨观光,满载家国故事与文明脉络的土地更能让人念念不忘,正如纪录片《大敦煌》中的那句台词: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有数不清的文化密码等待着被发现,一旦我们深入其中,彷佛变身为时空旅者,穿越到古丝绸之路的光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