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我国耕地退化、酸化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耕地质量。
畜禽粪污、秸秆、人粪尿,在乡村,这些废弃物,原本是最好的肥料来源,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就是上佳的农家肥。但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农家肥保护和提升土壤肥力,却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为此,参加2021年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建议,推进乡村废弃物还田利用,以此提升耕地质量。
赵立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受访者供图
乡村废弃物,是重要的肥源
多年来,耕地质量的问题一直都是三农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赵立欣表示,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的退化等这“三片地”上,涉及面积已经达到6.6亿多亩,是耕地治理的重点区域。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显示,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30年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下降了至少10个百分点,令人堪忧。
在传统农业时代,畜禽粪污、秸秆和人粪尿等乡村废弃物,一直都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但在今天,这一模式正在被打破,赵立欣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乡村废弃物的产生量多达几十亿吨,蕴含大量有机质,经有效处理后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是改善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以畜禽粪肥为例,目前我国每年施用面积超过4亿亩次,为耕地提供有机质5600万吨,每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