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上海市静安区的临汾路街道上站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就在这一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上海首家社区临终关怀科室病房。
准确来说,这也是国内首家“安乐死”医院。
与其他医院不同的是,临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为救人,而是把人送向死亡。
建院以来的几十年间,这里已经陆陆续续送走了1000多位病人。
其中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3岁。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晚期患癌者
这里的医生不会为病人提供任何治疗,住进来的病人也大都有去无回。
也就是说,只要选择这家医院,便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一切看似都是那么的不合常理,不知为何竟成为了万千临终患者所向往的"伊甸园"。
柳暗花明
安乐死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意为“
幸福的死亡
”。
毕竟与病痛的折磨相比,让生命有尊严的消逝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安乐死归根结底与死亡挂钩,所以想要被所有人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首次将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仍然不忘附赠一条法律规定——
只适用于那些身患绝症,并且不得不经历可怕病痛的病人。
瑞士紧跟其后,并在安乐死合法化的基础上开创了另一个先例:
允许外籍公民申请
。
至于申请条件的严格程度,想必已经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国,“安乐死”始终没有被划入合法化的范围之内。
除了道德伦理方面的因素以外,最大的原因或许是医生并不知道如何让病人有尊严且平静地度过最后生命一段时光。
直到1995年,国内首家“安乐死”医院出现了。
按照规定,这里只允许接收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
毕竟若不是到万不得已,医生也不愿放弃每一条生命。
入院之前,院方会对每一位病人进行评估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病情和意愿两个部分。
病情结果显示,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都是癌症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