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北漂”一族大体分为两种人,一是奉调入京工作的官员,例如谭嗣同。还有一批是刚刚通过了会试考核而晋升为留京的“公务员”,比如曾国藩就是经科考进京的。那么,进入了北京的“谭嗣同”“曾国藩”们到底是买房还是租房呢?
本文出处:《京城烟火味儿》,徐定茂、杨庆徽主编,北京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原文作者丨徐定茂
清朝时期有“北漂”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恐怕首先得看看如何给“北漂”一族定位。按现在一般的说法,“北漂”系特指那些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即非传统意义上的北京人)而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他们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住所或相对稳定的工作总是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而获其名。
而清朝呢,有户籍登记制度,但没有户口本。户籍只是登记一下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籍贯等,一级一级上报,最后由户部出个统计数字。清朝的户籍制度是沿用明朝的,开始是三年统计一次,后来改成五年一次了。
因此,清朝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北漂”。但是清朝时期又的确有一批在京工作的“非京籍”人员。我们就将其称为清朝时期的“北漂”吧。
“谭嗣同”“曾国藩”们正常收入有多少?
清朝时期的“北漂”一族大体分为两种人,一是奉调入京工作的官员,例如谭嗣同。谭嗣同原本在湖南老家建学堂、创学会、办报纸,戊戌年间被光绪帝征召入京,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还有一批是刚刚通过了会试考核而晋升为留京的“公务员”。例如经过殿试后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进士们经考试合格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等。
经科考进京入职人员并非少数。每三年各地举人就要进京会试,虽无录取定额,但从历年常规上看,每科自百名至二三百名不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最少,共取了九十六名;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录取的最多,为四百零六名。
曾国藩就是经科考进京的。嘉庆年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府的普通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道光十八年(1838)第三次参加会试,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赠同进士出身。后朝考列一等第三名,又被道光帝亲拔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纪录片《近人曾国藩》(2009)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