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指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所积累的资金。在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用于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提高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为了确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需要进行一系列规定和计算。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它根据退休人员的平均缴费年限、平均工资水平和替代率等因素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由退休人员自己缴纳的部分累积而成的,它根据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和应发月数确定。
那么,什么是应发月数呢?简单来说,就是退休人员预计可以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份数。这个月数是怎么确定的呢?其实,它是根据退休年龄、预期寿命和个人账户年利率等因素综合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那么,139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它只是一个参考值,并不是一个绝对值。它是根据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75.21岁和4%的个人账户年利率推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60岁退休的人按照这两个参数计算,那么他可以领取139个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但是,如果他退休年龄不同,或者预期寿命和利率有变化,那么他可以领取的月数也会相应变化。
例如,在2005年之后,我国对退休年龄进行了调整,根据不同性别、职业和工作性质设定了不同的退休年龄。因此,在2005年之后退休的人员,并不都按照60岁来计算应发月数。而且,在2005年之后,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有所提高,达到了77.3岁。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账户年利率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2005年之后退休的人员,并不都按照139来计算应发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