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通报的少数官员违纪案件涉及逃逸式辞职、离职。办案人员分析指出,有的并非真想辞职,而是变“提前退休”为“提前筑巢”,以延续“权力余温”;有的采取“期权交易”,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还有的是“带病离岗”,担心东窗事发,寄希望“一辞了之”。
逃逸式辞职、离职的套路
办案人员介绍,问题官员假借逃逸式辞职、离职变相腐败,有以下套路。
套路一:变“提前退休”为“提前筑巢”。在职时为有关企业谋取利益,辞职、离职后到与原任职务有业务关联的企业领高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7月4日通报的中国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被定性为“提前筑巢”“逃逸式辞职”腐败。他于2018年9月退休前夕辞职,辞职后曾在多家金融机构任职。中部地区一位县级干部介绍,一些在金融、银行系统任职的官员有的甚至不到40岁即离职,通过办理贷款担保公司等方式,借助在职时的人脉关系、影响力等捞取好处。
套路二:“洗白”操作,以“贿赂款”“好处费”做牟利本钱。中部某市纪委监委一名办案人员介绍,此类官员往往在辞职前先盘算权衡仕途前程和权力变现哪个更为划算。有官员自认为仕途上再无大的提升空间,于是把收受的贿赂款包括烟酒等折价入股企业。
今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原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廷宪被查,51岁主动终止仕途的他,离职后成为重庆万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不仅把在职时收受的贿赂及离职后兑现的“好处费”用于经营,还企图借经营行为洗白赃款。
套路三: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一位纪检干部介绍,高压反腐态势震慑下,个别官员一改“一手办事一手拿钱”的传统受贿模式,以类似“商业期权”交易的办法,通过延期兑付、打“时间差”等捞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