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取消公摊面积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许多人认为,公摊面积是房地产商的一种欺诈手段,导致买房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实际使用面积。有人甚至提出,如果能把公摊面积取消或减少,那么房价就能降下来,买房者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然而,这种想法真的有道理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他指出,公摊面积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只要是单元房型的住宅,客观上就会产生公摊面积。比如楼梯间、电梯、消防前室等,没有这些部分住宅功能是没法实现的。
尹稚表示,越是高档住宅公摊面积有可能就越大,越是高层住宅,它的公共面积就会越大,因为主要是它要解决垂直交通。他说,在住宅设计里有一个K值,套内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能达到多少,这个比例以外的其实是公共面积。他记得当年8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全国通用的住宅,这个K值能达到85%以上。
尹稚认为,这些年大家之所以对公摊面积高度关注,主要是有些开发商出于各种目的,放大公摊面积的范围,比如一个小区它要完整运转,它盖了个会所。会所理论上是大家公用的,他就把这个东西计入到公摊面里去了。但在这小区的实际运转当中,这个会所的经营性收益并不是分给大家的,实际他独占了。
尹稚指出,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是恶意钻规范和法律空子导致。他举例说,“一些极端性案例,比如说花了100平米的钱,住了一个35平米的套内面积,就是所谓公摊面积超过50%。”